***中晚唐7***安史之乱中潼关是如何失守的
郭子仪、李光弼、颜真卿、张巡、李祗,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在安史之乱中,是大唐的中流砥柱。然而,杨国忠一人,就能让他们的努力化为泡沫。
公元756年,杨国忠的作死,将潼关守军主帅哥舒翰推向了险境。哥舒翰与杨国忠原本关系密切,但因安思顺事件,两人产生了嫌隙。安思顺曾上奏李隆基安禄山将反,后被诛杀,杨国忠未能救他。这使得他对哥舒翰有了猜忌,甚至有些畏惧。
有人指出哥舒翰手中重兵可能对杨国忠不利,杨国忠遂开始防备。他暗中训练亲信李福德的三千牧马士卒,并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,名义上是抵御叛军,实际上防备哥舒翰。这支部队的统帅杜乾运也是杨国忠的亲信。
哥舒翰察觉到杨国忠的阴谋,决定反击。他请求将灞上的军队统一指挥,以此牵制杨国忠的布局。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哥舒翰召见杜乾运,后者不敢不来,但到了潼关,哥舒翰以假借口将其杀害。杨国忠得知此事,更加畏惧哥舒翰,担心他对自己下手。
李隆基在得知叛军兵少不利时,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。哥舒翰识破了安禄山的诱敌之计,认为坚守有利。同时,郭子仪和李光弼也**攻打范阳,但潼关大军仍坚持坚守。
杨国忠认为哥舒翰拖延不战,可能与他有关,坚决催促哥舒翰出兵。哥舒翰被迫出关,结果在与叛军崔乾佑的交锋中失败,潼关失守。
哥舒翰逃到关西驿站,张榜收拢残兵,试图夺回潼关。部下火拨归仁带着百骑劝他投降,哥舒翰同意。杨国忠将哥舒翰等人送往洛阳,但哥舒翰未能履行承诺招降将领,反而被囚禁。
安禄山夺得潼关后,派崔乾佑留守,孙孝哲继续西进,逼近长安。四郡自然归安禄山所有。长安局势危急,李隆基未意识到潼关已失守,仍寄希望于潼关救援。
杨国忠为了逃往蜀地,提出幸蜀之议,但李隆基并未立即同意。杨国忠故意拖延,直到六月十一日才召开会议,但无人敢提出直接前往前线的建议。
长安百姓逃亡,杨国忠试图劝说李隆基入蜀。最终,李隆基同意了入蜀的方案。然而,这一行动不仅没有缓解危机,反而加速了杨国忠及其家族的覆灭。逃离长安的道路上,发生了哪些事情,我们将在下文深入探讨。